带量采购后医药股的投资思考

来源:张盛华      浏览人数:10418      时间:2018/12/21

自12月6号4+7城市带量采购的结果发布以来的半个月里,医药行业总体市值已经跌去了万亿之巨,医药股的投资逻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里,我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聊一聊对带量采购后医药行业的看法。这是一个分歧很大的话题,需要强调的是,我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并且判断难免出现错误。本文只作为一种讨论方式,不构成投资建议。

判断未来的投资方向,首先要讨论的是政策有没有倒退回去的可能。很多人说,这次带量采购的方式太激进了,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利益格局,可能会产生难以预计的后果,倒逼政策纠偏或倒退。潜在的问题比如:降价幅度过大,并且只有一家中标,产量和质量不能保证;药企利润下降过快,无法支撑创新药研发;医生利益受损,产生抵触、消极的情绪,并且长期内报考医学院的学生减少,导致医生供给不足;小企业破产导致的失业问题等。这里,我们从大药企、小药企和医生各方的处境和选择,来看未来可能的政策走向。

从大药企行为来看,它们对这轮带量集采总体是持支持和拥抱态度的,不但按医保局的预期降低药价参与投标,承诺保证供给的质量和数量,还开始主动把集采的价格往其它省份推广。对它们来说,利润率的降低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通过费用的降低和量的增长可以抵消部分利润的下降。虽然总体利润可能还是会下降,但企业让出一部分利益从而降低医保费用并且造福人民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

小药企的处境是最困难的,因为价格下降、利润率下降,单个产品整体的利润空间是下降的,如果有厂家通过份额提升弥补利润的下降,则其他厂家将是最大的损失者。小企业如果有稍许的失误,就可能陷入破产的境地,造成失业问题。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但也很无奈。在时代的大潮下,如果没有足够强的力量或策略,又怎么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医生是医疗体系中很重要的力量,他们的利益在带量采购中也是受损的。长期以来,因为我国对医生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不足,形成了医生以药品回扣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扭曲机制。实行带量采购后,药品的选择权由医生转到医保局,加价率取消,药品加成和回扣收入没了,医生的收入就会降低。

怎样弥补医生收入的减少是一个重要问题,之前有人猜测医生会不会通过多开其它利益品种和多做检查来增加收入,但后面又出了限制辅助用药和推进DRGs的政策,未来这些方式可能要被堵住。

在破坏了旧的利益分配格局之后,目前亟需解决的是推出对医生诊疗工作正常化的支付和激励机制。不过,对过去扭曲的激励机制和套利商业模式的破除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一步一旦走过去,或许就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而不是回到过去“改革—受阻—倒退”的政策循环之中。

基于以上对政策的讨论,我们对医药行业各板块就有了基本的判断:

仿制药:未来利润率下降和集中度提升将是不可逆的趋势了。对仿制药的投资,除了要考虑公司是否是集中度提升的赢家和当前集采品种的降价外,对其它产品的未来竞争格局和降价幅度也要认真考虑。

其它套利品种:如果认为仿制药带量集采后医生会多用其他利益品种,这样的投资思路恐怕会受惩罚。常见的辅助用药已经出台文件进行清理,其它以保护传统文化或医生使用习惯差异大难以统一为借口、试图逃避降价的套利品种,未来恐怕也不能避免。

创新药:如果我们学习日本的医疗体系,那么创新药也是要降价的。不过,由于创新药前期研发投入大,医保局在议价时会考虑研发成本和失败产品的成本,好的创新药还是会有不错的利润率。

医疗设备:医疗设备业务属性的本质是企业通过研发,推出新产品与国外厂家竞争,实现进口替代。如果推广按病种付费的模式,医院会约束过度检查的行为,对医疗设备的采购需求可能会减少。

体外诊断:如同医疗设备,对过度检查行为的约束将主要体现在需求量的影响,未来诊断试剂的集采也可能会降低价格。但诊断试剂多年来本身就在持续地降价,一些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的领域价格压力会越来越大,所以该行业的投资主要还看技术的领先程度。

带消费属性的医疗服务、保健品等行业,医保之外的部分可以不受影响,将来按照消费品的规律发展;如果是涉及套取医保资金相关的套利,则商业模式可能要重构。

免责声明

本资料仅供本公司的合格投资者参考阅读,不因接收人收到本资料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本资料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且目前已公开的信息撰写,在任何情况下,本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广告、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资料版权均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引用或转载本资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服务热线0755-82792511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微信号:展博投资客服信箱:service@gembo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