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阳光私募“公募化”

来源:上海证券报      浏览人数:16393      时间:2011/05/24

  装修精美的办公环境,西装革履的投研团队,侃侃而谈的营销总监。不经意间,阳光私募与公募基金在外表上的区别已然不大。

  绝对收益,复利增长。阳光私募基金自诞生之日就与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共同基金区分开来,过硬的业绩是吸引投资人购买的最大理由。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阳光私募的发展正逐步迈向“公募化”。一方面,阳光私募的整体业绩出现滑坡。今年前5个月以来,管理型阳光私募产品净值跌破面值的现象屡见不鲜;与公募基金相比,阳光私募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管理优势。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阳光私募开始追求管理规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管理资产达到40亿的私募基金日渐增多。私人银行部门的深度介入后,过往业绩优异的阳光私募获得了庞大的资金支持,新发产品数量越来越多,资产管理规模越来越大。

  规模往往是业绩的敌人,快速增加的资产管理规模如果不能与投研力量相匹配,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业绩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阳光私募尽管有意识地试图控制规模扩张速度,但在成本高企和渠道压力之下,仍不得不发行更多的产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取足够的管理费用以购买信托账户,用以维系日常开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渠道提出的种种要求。

  事实上,投资者关心的是阳光私募能否实现绝对收益,而不是其资产的管理规模有多么巨大。如果信托账户费用继续居高不下,如果私募基金继续被渠道“绑架”,阳光私募未来的发展只能是复制又一个公募。这显然不是投资人乐于见到的景象。

 

重要声明

展博投资发布的文章或其他内容是基于我们认为合法或已公开的信息。我们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仅代表展博投资于发布当日的分析、推测与判断,在不同时期,可发出与这些文章或信息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内容。在任何情况下,文中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展博投资对此不提供任何担保;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可能会持有文章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仅供合格投资者阅读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服务热线0755-82792511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微信号:展博投资客服信箱:service@gembo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