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迎接机器人产业的新浪潮
来源:廖波俊 浏览人数:18039 时间:2016/05/26
最近有两个热点新闻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一个是美的集团向德国库卡(KUKA)集团的股东发起要约收购,预计最高支付不超过40亿欧元(近300亿人民币)的大手笔,得到库卡集团30%的股权。美的从2015年8月起开始持续增持库卡集团,目前已有13.5%的股权成为了第二大股东。另一个是一部叫“中国最牛停车机器人,德国人都来偷师”的短视频,其中展示了一套基于激光导航+梳齿交换的搬运AGV机器人,能实现自动无人化停车,车主将爱车驶入快捷的停车平台,剩下的事情就由该机器人完成,自动把车搬运到停车位,取车反之,平均时间仅120秒,过程看起来相当酷炫。
一说到机器人,大家脑海中可能瞬间会浮现出很多形象。比如终结者中著名的T800、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和威震天,甚至超能陆战队中呆萌善良的大白……。是的,这些都是机器人,但是这些和本文要讨论的机器人又有所区别。一个能反复抓取的机械手臂,和一个能自动载着汽车跑到指定位置的小平板车,乍一看可能和大家想习惯的机器人大相径庭,但恰恰它们都是机器人。那到底什么是机器人呢?
我们先来理清几个概念,从大家可能耳熟能详的工业4.0说起吧。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工业革命的演进里程。工业1.0以蒸汽革命为标志,实现了机械生产对手工的替代;工业2.0则是电气革命,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工业3.0则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主要通过电气和信息技术,而工业4.0简单的讲就是智能和物联,通过信息物理生产(CPS)实现智能化生产,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促进产品功能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其核心在于智慧工厂和智能生产,前者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以及网络化分布生产,后者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很明显,高度自动化的工业3.0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前提,我国的制造业更多还处在工业2.0迈向3.0的阶段,机器人则是实现自动化的基础。美国国家标准局NBS 提出一个得到世界公认的机器人定义,即一种通过编程可以自动完成操作或移动作业的机械装置。机器人又可以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简单说前者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后者则用于非工业自动化,包括个人服务和专用服务领域,所以本文讨论的也主要是工业机器人。从1954年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诞生至今,工业机器人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经历了起步期和快速发展期后,已经进入智能化时代,精度、承载度、自由度等各项技术指标均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成本价格的下降使得性价比不断提升。当前的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工业控制、计算机、通信传感、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制造业人工成本刚性上涨,中国传统的低端制造业面临东南亚等国的竞争持续外流,而经济结构转型对高端制造的需求又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加快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中国制造业产业价值链长,具备完善的生态系统,下游需求广阔,自动化率提高、进口替代、产业升级的潜力巨大。中国制造业工人超过5000万人,其中具备机器人替代工人的行业人数至少有3000万人,加上我国传统制造业升级对智能自动化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市场需求前景广阔。2013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市场,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销量为22.5万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约占四分之一。
但从渗透率看,2014年中国的制造业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仅30台,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在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100台,至少需要30万台,存量市场仍有50%以上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整体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014年工业机器人在中国总销量5.7万台中,国产机器人的占比不足30%,2014年仅为1.6万台,其他均被海外巨头为主的厂商把持。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多关节机器人上,国内与国外的差距很大,市场占有率不足10%,应用领域也偏低端。
这里自然就要说一下美的集团拟收购的库卡了。库卡是何方神圣?在全球机器人的版图中,虽然群雄逐鹿,却有四大家族傲然挺立,分别是瑞士的ABB、日本的发那科(Fanuc)、安川(Yaskava),以及这次美的拟要约收购的库卡,2014年四家企业机器人业务合计收入55亿美元,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占率近50%。其中的库卡集团创立于1898年,总部在德国,在全球3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是世界顶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也在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和工业4.0领域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尤其在汽车工业机器人领域排名高居世界第一。
国家也清楚的看到了这一差距,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相关规划陆续出台了多个文件,对机器人行业进行明确产业引导和支持,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根据《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50%,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50%。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完成30个以上典型领域机器人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并形成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在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
工业机器人主要由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系统与本体四大部分构成,以前国内企业更多为系统集成商,而在以精密减速机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上受制于人。国内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目前在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都开始具备了国产化的能力,也涌现出了一批具备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研发实力突出,技术平台初步成型的领导企业。虽然国际巨头的综合领先优势仍然较大,但差距正在被不断缩小。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两则热点新闻,其实正反映了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公司寻找弯道超车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我们看到国内企业在一方面在努力修炼内功,追赶国际领先厂商,另一方面也积极走出国门,寻找并购的机会,以求获得快速突破和超常规发展。以美的收购库卡集团为例,可以想象美的将借助其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领域的强大优势,提升自己的制造业自动化水平和仓储物流的运输效率,形成新的增长点。而库卡也有望通过与美的的协同,利用美的在制造业、销售渠道和市场方面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共同开拓国内的机器人和自动化制造市场。
此外,由于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和丰富的商业模式,更容易催生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应用场景,从而使得国内企业能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自动停车所用到的AGV机器人,就可广泛应用于物流仓储业、离散制造业、港口码头机场以及各类危险场所和特种行业。这块业务国内企业已经具有了领先优势,市占率远超外资且实现了出口,2015年新增量为4300台,同比增速超过36%,新增中超过70%为国产品牌。
最后附带说一下服务机器人,随着人工智能的突破,服务机器人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从概念导入期进入了产业化应用,其中家庭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军事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已初步实现产业化。据IFR估计2014-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总规模将达到300亿美元,三年复合增速将达22%,未来十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超1万亿。
未来十年,浪卷云飞,让我们一起期待机器人总动员!
免责声明
本资料仅供本公司的合格投资者参考阅读,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资料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本资料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且目前已公开的信息撰写,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客户也不应该认为该信息是完全准确和完整的。在任何情况下,本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广告、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资料版权均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引用或转载本资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不得将资料内容作为诉讼、仲裁、传媒所引用之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营利或用于未经允许的其它用途,不得对本资料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