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医疗器械迎来黄金十年

来源:郭天戈      浏览人数:5376      时间:2022/10/28

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庞大,增长稳定,据灼识咨询统计,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460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超过8000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速6.3%,超过药品行业增速。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增长更快,2017年至2021年国内市场从4435亿元增长至9640亿元,复合增速21 %。预计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都很强,目前行业有几大特点:一、人口老龄化推动医疗需求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67亿,占总人口18.9%;65周岁及以上人口2亿人,占总人口14.2%。我国1962年至1973年间的婴儿潮在今年开始陆续成为老年人口,这一代人的健康意识和购买力都比上一代人更强,预计未来十年对医疗的需求会快速增长。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诊疗人次数下降了11%,但随着新冠病毒毒性减弱、疫苗和治疗药物日臻完善,医疗诊疗人次数将恢复正常稳定增长,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会持续增加。二、中国医疗器械占整体医疗行业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医疗器械发展落后药品市场发展。据统计,全球医疗器械与药品市场规模的比例约为0.75:1,发达国家接近1:1,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0.35:1,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三、医疗器械国产化率偏低,高端市场由进口主导。例如大型影像设备、体外诊断高端仪器、内窥镜等进口占比都在80%以上,被欧美日公司占据。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高端精密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相对较弱。四、政策支持国产替代。政府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厂商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推动行业向高端制造升级,支持医疗机构在器械采购时对国产产品倾斜。近年来推广的带量采购政策降低了国产器械设备的进入壁垒,DRG/DIP支付方式改革(通过给疾病打包确定一个支付标准,结余费用成为医院的收益,超额费用自付,促使医院医生主动节约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诊疗、医药以及耗材项目)让医院为了管控成本,更有动力采购高性价比的国产产品。五、国产企业积极进取。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力,横向扩大产品品类,纵向做精做深。从以上五点特征可以推测,未来十年国产医疗器械公司迎来黄金发展期。

医疗器械行业由3大子行业构成,分别是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体外诊断,其中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最大,占比约59%;医疗耗材占比约30%(其中高值耗材占17%,低值耗材占13%),体外诊断的市场规模最小,占比约11%。医疗器械子行业中的细分方向很多,从投资角度看应从三个维度去选择:细分行业增速快、产品技术壁垒高、国产化率低。

一、医疗设备

医疗设备是医疗器械中种类最多的细分方向,应用很广泛,主要包括影像设备、康复器械、放疗设备、透析设备、激光设备、呼吸与麻醉设备、内窥镜等。从细分行业规模上看,影像设备和康复器械规模最大,但康复器械门槛低,整体国产化率接近80%,影像设备国产化率约在20-30%之间,内窥镜行业国产化率低于10%。综合来看,影像设备和内窥镜行业最值得投资。

影像设备用于诊断多种疾病,是医疗设备领域规模最大的细分行业,占比超过35%,而目前我国人均影像设备保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影像设备主要包括CT、核磁共振MRI、超声、DR、PET等。CT和核磁共振MRI产品中,GE、西门子、飞利浦等外资企业占据80%以上份额,国内企业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超声设备按销量统计国产份额已有50%,但均价较低,销售额占比20%-30%。DR产品国产化率高,已超过80%。整体来看,影像设备人均保有量低、技术壁垒高、高端产品国产化率低,容易出现长牛股。

内窥镜分为硬性内窥镜(如腹腔镜、关节镜等)和软性内窥镜(胃镜和肠镜),各占整体市场的50%。硬镜和软镜市场中,外资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占据了国内90%的份额,目前国产化率非常低。国产化程度低也反映出行业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壁垒主要体现在精密制造、光学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专利、售前培训和售后服务体系等,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是各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未来随着消化道早癌筛查普及和更多基于内窥镜微创手术的开展,预计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而目前已经有极少数国产企业在技术上迎头赶上,凭借性价比和更好的服务快速提高市场份额。

二、医疗耗材

医疗耗材按照价值量可以分为高值耗材和低值耗材。高值耗材是指对安全至关重要、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限于某些专科使用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用耗材,如人工关节、冠脉支架、骨科、眼科晶体、口腔、血液净化、电生理、起搏器等。低值医用耗材是价值较低的一次性医用材料,如纱布、棉签、手套、注射器等。低值耗材行业竞争格局非常分散,技术门槛不高,市场竞争激烈,我国还没有规模较大的公司。

高值耗材技术含量高,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竞争壁垒高。高值耗材行业近年来最大的变化在于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从2020年11月至今,国家层面已开展3批高值耗材集采,第1批为冠脉支架,集采后冠脉支架均价从1.3万元下降至700元,节约医保费用109亿元,第2批为人工关节,集采后均价从3.3万元下降至6000元,节约医保费用160亿元,第3批为骨科脊柱,集采后均价从3.3万元下降至4500元,节约医保费用260亿元。高值耗材中间环节多,从出厂价到终端价加价幅度很大,集采的目的在于挤掉中间环节虚高的销售费用,让终端价大幅下降。从投资角度看,应注意两点,一是集采的降价幅度不能太大,如果只是压缩了渠道的利润,那对生产企业的出厂价则没有影响,第1批集采的冠脉支架降价幅度过大导致企业业绩受到影响;二是应选择国产化率低的细分行业,如果国产化率较高,降价并不能带来显著的市场份额提高,也不会因为降价带动需求大规模增长,目前我国已在冠脉支架、骨科领域完成国产替代,国产化率50%以上。

三、 体外诊断

体外诊断,即IVD (In Vitro Diagnosis),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临床诊断信息的80%来自体外诊断。体外诊断产品主要由诊断设备(仪器)和诊断试剂构成,行业规模约占医疗器械整体的11%。体外诊断市场主要分为免疫诊断、生化诊断、血液体液诊断、即时检验、分子检验、微生物检验等,其中免疫诊断和生化诊断占比最高,约60%,但生化诊断发展成熟,诊断试剂基本实现国产替代;免疫诊断是最大的细分行业,占比接近40%,而且增速快,复合增速15%-20%,国产化率低,仅20%,因此,体外诊断这个大行业中最值得投资的方向是免疫诊断。

免疫诊断中主流的方法是化学发光,国际巨头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较早地掌握了这项技术,检验试剂丰富,占据了国内化学发光市场70%以上份额,国内企业起步较晚,国产化率约20%,但国产供应商技术也在快速追赶,目前的试剂性能、仪器通量、样本位和首个结果时间等重要参数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产品质量已经过关,集采正在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2021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临床检验试剂集采,一共145个产品开展集采,其中88个谈判成功的试剂价格大幅下降,原占有安徽化学发光市场超过50%的外资巨头罗氏、贝克曼直接弃标,国内企业抓住机会,迅速替代。集采加速了国产企业装机及高端医院的突破,而且集采导致渠道利润空间被压缩,原有的进口代理商开始寻求和国产品牌合作,国产企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万亿以上,未来10年,行业将以10%以上的增长速度蓬勃发展。在这一长坡厚雪的赛道中,国产企业持续深耕,依托自主创新和政策扶持,将迎来黄金十年,预计会有一批优质企业的市值从几百亿成长到几千亿、从几千亿成长到上万亿。

免责声明

本资料仅供本公司的合格投资者参考阅读,不因接收人收到本资料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本资料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且目前已公开的信息撰写,在任何情况下,本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广告、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资料版权均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引用或转载本资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服务热线0755-82792511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微信号:展博投资客服信箱:service@gemboom.com